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

欽定協紀辨方書

「通勝」的小知識。

「通勝」的由來,是源於擇取吉日良時的擇吉術。擇吉術形成於漢代,迄今已二千餘年。

中國記載年、月、日、節氣的曆書,通常由朝廷編修頒發。漢代把擇吉術與曆書結合,歷代曆書上也記載有擇吉的內容,稱為「通書」、「黃曆」。這種通書、曆書,在民間需要量很大。宋代印刷術產生後,坊間印曆書以牟取暴利的人很多,之後各朝政府都有禁令遏止。

元代以前有關擇吉術的著述,大都湮沒無存,致使許多問題難以考辨。目前可見的擇吉文獻,以清朝乾隆時所編纂的《協紀辨方書》最為詳備及具代表性。

清乾隆年間,社會經濟發達,但階級、民族的矛盾日趨加深。繁榮表面下蘊藏著許多動盪的因素,人們趨吉避凶的心理更甚,以擇吉為生的江湖術士應運而生,而坊間私自印製的曆書、通書不計其數。這些私印曆書、通書不僅錯漏百出,而且荒謬絕倫。

乾隆皇帝有鑒於此,接受大臣的建議,命當時編修《四庫全書》的館臣,重新修訂曆書。修纂一部既糾正過去曆書對紀年、月、日、節令的錯誤,又辨析充斥該些曆書內的荒謬擇吉理論和術語的通書。由天文學家梅轂成主持編修,書成後以“敬天之紀,敬地之方”之義,取名為《協紀辨方書》,送乾隆皇帝審定後頒發天下,故又名《欽定協紀辨方書》。以後的曆書便依據此書而編製,其內容沿用此今。

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

「通勝」

在八月時曾有朋友叫我幫她公司編訂明年的通勝喜忌月曆,我應承了她及已完成。那段時間曾想在我的網誌上寫一些通勝的事,但因工作一再擱置,現在有些時間,便提筆寫一寫吧。

先講講「通勝」名字的來由,通勝的「陰曆」與「陽曆」之分,及通勝內的「廿四節氣」。

「通勝」是中國的曆書,而初期的曆書名為「通書」,亦名「農曆曆書」。相傳因廣東人好賭,不喜「通書」與「通輸」同音,故把「輸」音改為「勝」音,而成為今天的「通勝」。

「通勝」內的年份,是以天干、地支來紀錄。天干的數目有十,排列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地支的數目有十二,依序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以干支組合,甲子、乙丑............癸亥相互交替地排序,共得出六十個組合,故有「六十甲子」之稱。六十組合由頭至尾交替後,便由甲子從頭開始再循環排列。

「通勝」所用的曆法,是「陰陽合曆」。「陰曆」全年有354日,「陽曆」則有365日,故「陰曆」少「陽曆」11點幾日。「陰曆」累積三年便比「陽曆」少30日,故「陰曆」每三年便有一個「潤月」來調節「陰曆」與「陽曆」的差距。不過,要十九年潤七個月後,才能與「陽曆」完全相同。故在潤月出生的人,要每十九年,才有一個陽陰曆相同的生辰日子。

「陰曆」、「陽曆」之稱號,是源自中國文化以「日」為「陽」、「月」為「陰」而產生。曆法內以月亮單位計算的曆法叫「陰曆」,以太陽單位計算的曆法則叫「陽曆」。

「陰曆」是以月的更替週期來計算的曆法,每週期稱為一個「月」,又稱一個「朔望月」。每月農曆初一是「朔日」,當天的月亮稱為「朔月」(又稱新月),一般這晚的天空上是看不見月亮的。每月農曆十五是「望日」,當天的月亮稱為「望月」(又稱滿月),月亮會完好無缺地圓圓的掛在天空上。「陰曆」又名「農曆」。

「陽曆」則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圈來計算的曆法,每圈的時間叫「年」。

一年分四季,每季各以孟、仲、季三個月分稱,有農曆正月孟春、二月仲春、三月季春、四月孟夏、五月仲夏、六月季夏、七月孟秋、八月仲秋、九月季秋、十月孟冬、十一月仲冬、十二月季冬等十二個月。

古人還在生活中體驗到季節的變化規律,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平分為廿四個節氣。廿四節氣分為「節氣」和「中氣」兩類,「節氣」和「中氣」之間約十五日相隔。其實廿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不同位置,所觀察而定出。

「節氣」和「中氣」的排序如下:
「立春」是節氣,是寅月的開始,「雨水」是寅月的中氣;
「驚蟄」是節氣,是卯月的開始,「春分」是卯月的中氣;
「清明」是節氣,是辰月的開始,「穀雨」是辰月的中氣;
「立夏」是節氣,是巳月的開始,「小滿」是巳月的中氣;
「芒種」是節氣,是午月的開始,「夏至」是午月的中氣;
「小暑」是節氣,是未月的開始,「大暑」是未月的中氣;
「立秋」是節氣,是申月的開始,「處暑」是申月的中氣;
「白露」是節氣,是酉月的開始,「秋分」是酉月的中氣;
「寒露」是節氣,是戌月的開始,「霜降」是戌月的中氣;
「立冬」是節氣,是亥月的開始,「小雪」是亥月的中氣;
「大雪」是節氣,是子月的開始,「冬至」是子月的中氣;
「小寒」是節氣,是丑月的開始,「大寒」是丑月的中氣。

今次便寫到這裏,下次有機會再寫吧。